臨潁縣巨陵鎮(zhèn)辛莊村的王小永,2009年主動到甘肅貧困山區(qū)做“駐校社工”。身邊的志愿者走了一撥又一撥,他卻堅持了11年,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貧困山區(qū)的孩子。不少人認為他太傻,但王小永說:“當我第一次看到這里的孩子時,我的理想就定格在了這里,我要幫助他們走出大山。11年來,為他們所做的一切,我無怨無悔。”
依然牽掛著遠方的孩子
1月24日,記者聯(lián)系上王小永時,他剛從無錫打工回來。
“我是2020年11月去的無錫。本來打算今年不回家過年,但放心不下母親,我就辭職回來了。”王小永說,等過完年他還準備外出打工。
王小永的母親已78歲高齡,妹妹遠嫁河北。為了照顧母親,2020年9月,王小永離開做“駐校社工”的甘肅隴南市禮縣上坪鄉(xiāng)中心小學回到家鄉(xiāng)。
雖然離開了甘肅,但王小永的手機還會經(jīng)常響起,和他聯(lián)系的基本都是以前的學生。孩子們通過發(fā)微信、寫信,訴說著對他的思念。
“我還是放不下那些孩子。”王小永說,山區(qū)的孩子們需要出路,目前他還在與各地的技工類學校對接,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免費學習一技之長。
“小餐桌”贏得贊譽
2008年退伍后,王小永來到深圳,成為一名拓展訓練教練,每月收入4000多元,但他感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2009年,王小永看了一部名為《天那邊》的電影。電影中,西部山區(qū)的教育現(xiàn)狀深深地震撼了他。抱著去西部看看的想法,當年7月,他加入西部陽光基金會的志愿者隊伍,來到甘肅宕昌縣興華鄉(xiāng)石門小學,開始了長達11年的“駐校社工”。
初到那里時,眼前的一切讓王小永驚呆了。興華鄉(xiāng)是宕昌縣最偏遠、最貧困的一個鄉(xiāng)。石門小學只是一個教學點,學校有三十多名學生,兩間教室透過屋頂能看到天,并且沒有門窗,早已經(jīng)成了危房。
“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小時候的樣子。”王小永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孩子們的現(xiàn)狀。他吃住都在學校,整天和學生們待在一起,想辦法讓孩子們多接觸新鮮事物。學校師資力量薄弱,他主動擔任老師,把電腦、電視機等現(xiàn)代化的教學用具運用到課堂上。王小永教孩子們講普通話、唱兒歌,還開設了英語課。“我們學校當時是全縣第一個開設英語課的教學點。”王小永自豪地說。
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5月,甘肅山區(qū)都很冷。不少學生連襪子都沒有,更別說棉衣了,還有孩子因為吃不飽飯餓著肚子來上學。這深深刺痛了王小永的心,他通過網(wǎng)絡尋求社會各界幫助,又拿出積蓄,成立了“小餐桌”,不僅給孩子們做午飯,每天上午還給每個孩子煮一個雞蛋,后來這個活動被西部陽光基金會立項,在所有支教的學校推廣。
石門小學教學點的學生來自石門村和元家山村,通往學校的路上,有一條湍急的小溪,一到夏天小溪經(jīng)常暴發(fā)洪水,不僅孩子們沒辦法上學,村民們也無法到地里勞作。王小永就想著能否修一座橋,方便大家出行。
2011年,王小永籌資10萬元,修建了一座“便民橋”。小橋落成后,村民懸掛了一條“永遠感念恩師王小永”的橫幅表示感謝。
花光30多萬元積蓄
2012年,王小永被安排到甘肅隴南市禮縣上坪鄉(xiāng)九年制學校做“駐校社工”。在上坪鄉(xiāng)九年制學校做“駐校社工”期間,為了讓更多貧困孩子完成學業(yè),他一直堅持資助孩子們。學生剡嘉歆姐弟倆跟著爺爺奶奶,一家人生活非常貧困。王小永了解情況后,對姐弟倆進行資助,一直到現(xiàn)在。
“我希望他們能夠繼續(xù)上學,將來考上大學,學費還由我來資助。”王小永說,孩子上學不容易,不能因為學費斷了出路。
至今,王小永已經(jīng)資助了40多名貧困學生,有的給學費,有的送學習用品、生活用品,其中有的學生考上大學,有的已經(jīng)參加工作,有的走入軍營……
這些年來,王小永把30多萬元積蓄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。他通過各種渠道給學生們募集的資金(含物資折款)已達200多萬元。
追逐夢想從不后悔
如今,王小永做“駐校社工”的地方相比11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山路修通了,學校建得很漂亮,學校老師也多了,孩子們有了新校服,有了圖書室,有了免費午餐,走出大山也不再是難事。
王小永說,在外人看來,他好像荒廢了11年,但在他看來,這11年讓他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人生價值。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,和在部隊的歷練有很大關(guān)系,因為部隊造就了他堅韌的毅力。
2003年入伍后,王小永所在的是赫赫有名的“王杰班”。在部隊,王小永受王杰精神感染,寫了很多日記。他是連隊學習王杰標兵,在連隊新兵中第一個入黨,第一個當班長,還從部隊考入南京政治學院,于2008年退伍。
2010年,在北京市委宣傳部、北京市民政局等單位聯(lián)合主辦的2010“善行天下——第三屆首都慈善”晚會上,王小永榮獲“彩虹心”明星個人獎。這些年來,他曾經(jīng)服役的部隊多次邀請他回去演講,以他的經(jīng)歷闡述對王杰精神的傳承。
“沒有參軍的這段經(jīng)歷,可能也沒有今天的我,是部隊造就了我,讓我能夠堅持目標不放松。”王小永說,雖然已經(jīng)離開了做“駐校社工”的學校,但他還得對孩子們負責,希望他們有更好的出路。
責編:翟柯 編審:胡永全 終審:汪中東